给我剃头,陪我训练,和我同睡的那些黑人兄弟们 | 华人口述史计划
以下故事作为“华人口述史”计划的一部分,由《美国华人杂谈》采访Vince 整理而成。Vince 在初中毕业后来到美国,在高中和大学生涯里,通过参与校橄榄球队和田径队而有机会接触到了非裔群体。对于 Vince 来说,他们是陪伴自己坚守阵线的战友,也是关键时刻鼓励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的导师,更是在美生活中少不了的一份经历。
始于体育的高中友谊
16岁那年,我收到了位于美国奥兰多一所高中的录取。在飞机落地,前往学校的路上,我甚至不知道要怎么期待我的高中生活。然而,在我迈入学校的第一天,就碰巧看到了橄榄球队的季前训练(pre-season workout)。同样是十五六岁的人,在球场上训练的球员的身体素质,真的太夸张了。那种直观的视觉冲击虽然让我感受到了与他们的距离感,但也让我更加好奇。我走过去,站在场外看着他们训练,心里又想起看到 Pak扣篮时感受到的那种激动。那时候,只能在一遍遍感叹非裔的运动天赋。
后来我才知道,获得2001超级碗最有价值球员(MVP) 的雷·刘易斯 (Ray Lewis)也送自己的儿子进了这所高中,而那时我看到的橄榄球校队就是由他担任主力。不过,加入橄榄球队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有些遥远,但出于对体育的热情,我还是在开学后积极地加入了学校的田径队,并因此和很多非裔队友熟络起来。他们对我非常友善,更让我庆幸的是,我在高中时期没因为自己是华人受到任何歧视或冷落。不论肤色如何,我们都在一起训练,校内优秀的运动员中不仅仅有非裔,也很多白人和墨西哥裔。
高中田径队友Jason和他妹妹Nickole
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训练强度的持续增加,17岁那年,我在篮球比赛时可以轻松扣篮。我突然意识到,非裔运动员们强劲的身体素质不完全是基因和天赋,后天的努力和环境也肯定也非常重要。但那时的我已经等不及了,下定决心要加入橄榄球队试试身手。在顺利进入球队的时候,我不会想到,在我高中生涯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人,其实是我的非裔教练们。
在高中体育生涯中,我的田径教练丹尼尔(Daniel)差不多每天都要鼓励我一次。高中的第三年,我在田径110米跨栏和300米中击败了多位强劲的对手,成功晋级地区比赛。Daniel发自内心的为我骄傲,为了展示我取得的成绩背后的意义,他授予了我当年的教练奖(Coach's Reward)。每当遇到艰苦的训练和比赛,他总会拍拍我的肩膀,对我说那句他已经讲过可能有上百遍却依然有力量的口头禅:“你不逼自己一把,怎么知道你不会变得更加优秀。”
我和高中田径教练Coach Dennel以及队友
同样,橄榄球教练Buck和另一位教练Mike对我也有深远的影响。他们鼓励我不断进取,突破自己在身体素质上的定下的一个个小目标,同时要成为一个更加全面的运动员。所有的这些改变,影响的不仅仅是我的高中四年,同样已经为我后来继续到国家大学体育协会(NCAA)下的球队效力埋下了伏笔。
我的橄榄球教练和他可爱的小儿子
哪怕已经大学毕业了很多年,我时常还会找我高中时期的非裔朋友们聊聊天。毕竟那时都是是15和16岁的孩子,在高中简单的圈子里轻松的就成了好朋友。不可否认,我的高中是私立学校,因此接触到的非裔朋友时常让我想起电影《绿皮书》里面的钢琴家Don Shirley。他们拥有高雅的艺术爱好,同时也开着有点小贵的名牌车来上学。虽然学校里有太多身体素质爆棚的非裔同学在体育赛场上出尽风采,但是考进名牌大学的学霸和精通艺术及音乐的他们也随处可见。
在大学时对非裔更全面的认知
虽然我高中时候的非裔朋友不少,但直到升入大学,我才真的对非裔群体中形形色色的人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。
我的大学的经历其实非常特别。因为以橄榄球运动员的身份入学,我在学校认识的第一位非裔朋友就是我们的橄榄球队队长Tone。Tone在芝加哥南部长大,虽然那里被传言描绘成一个帮派纵横的街区,但也出过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和说唱巨星坎耶等传奇人物。
Tone自己也学校里创造了属于他的传奇,他橄榄球打得出神入化,每年都是稳妥的联盟最佳防守阵容成员。但偷偷说,他篮球实在打得一般,有时候我还能和他单场pk赢下几场。
除了体育和作为兴趣爱好的说唱,Tone的另一个身份就是给我们当“理发师傅”。我有时候去找到他理发,可以给他提各种新奇的造型设计要求(有一次我还让他帮我刻了个“力”字在我发型的侧面)。还能利用自己队友兼兄弟会成员的身份,把价格从15美元讲到10美元一次。他为人非常幽默,在我大学的几年里,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好朋友之一。
大学橄榄球队队友们
讲到我的大学生涯,必须要讲讲的就是我的另外一个好兄弟 Derrick。Derrick 也同样来自芝加哥,是我们是一届的“菜鸟”新生。他选择学习很有挑战性的工程类(STEM)专业,也因此经常要在读书馆独自学习到深夜。他性格虽然有些腼腆安静,但绝对不是一个死板的“书呆子”。我们爱好相似,经常互相打趣,但也能把异想天开的想法分享出来一起聊上半天。
印象很深刻的一个经历,是他邀请我和他去位于芝加哥的家里过周末。但当到达的时候,我才意识到,情况可能和我想的有些不同。还没进家门,就能从有些破旧的街边建筑和被涂抹掉的涂鸦中感受到,他长大的社区没有我所想象的那么安全。
房子里,他的妈妈,他的外婆和他的妹妹都住一起。晚上睡觉的时候,我们甚至没有独立的房间,我和 Derrick,再加上他妹妹一起挤在地下室里类似杂物间的小屋里过夜。晚上睡觉时,我甚至被枪声和一阵骚乱的噪声惊醒,但看到他们没有任何反应后,我恍惚中以为只是自己的幻觉,很快也再次沉沉的睡了过去。
Derrick 长大的环境的确不算优质,单亲家庭,跟着妈妈一起长大,虽然他的爸爸开着一辆宝马7系,好像有钱,但我几乎没有从他嘴里听到什么关于爸爸的故事。家里的经济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在学校的经历,比如他不能和我们一起去加入兄弟会,但这一切,也都没有影响 Derrick 成为了一个为人正直,聪明,甚至称得上才华横溢的男生。作为我的好朋友兼队友,我们除了一起训练以外,还经常一起做音乐,他敲架子鼓,我弹钢琴,这样的合奏几乎每周都会上演。
我和Derrick在大学的琴房
当然,学校里,尤其是球队里还有好几位好玩的非裔朋友。我们就这样在日常的训练、一起社交、一起去夸州参加比赛的小循环中度过。但我也曾亲眼目睹过,其中有人沉迷毒品,也有人因为女友怀孕或者家庭的原因无法完成学业,而我再也没有机会见到他们。但这些只是他们个人做出的选择和为生活做出的妥协。
“非裔”不是一个标签
说实话,一帮正值壮年的年轻人,天天搞这种肢体冲突频繁发生的体育项目(橄榄球),怎么可能一直和和气气?我和非裔朋友们的确有过冲突,但几乎也就是球场上的小打小闹,从来没有因此惹过麻烦,前后十分钟不到就会握手言和。从各种方面综合来讲,我遇到的更多是平易近人,而且和我一样有着音乐和体育这种相同爱好的同龄人。有一些人,虽然是擦肩而过的同学,因为做作业或者其他的日常生活所以打过交道,也就和所有人都一样没什么不同。
和在校的音乐制作人Smiddy一起做音乐
但是,我绝不会根据他们的种族身份而去定位他们这个群体,在我看来,任何肤色的人群中都有好人和坏人。我认识的非裔中有的性格比较腼腆,有的自来熟,有的很仗义,也有的成为了我的铁哥们。这群人中,有些人其实特别喜欢中国文化,痴迷于李小龙这样的传奇人物,然而也有少数沉醉在恶习中不能自拔。但以上的这一切,其实在任意人群中都能找到类似的分层和多样的生活态度。
我们的华人同胞甚至是我身边的朋友很多都对非裔有偏见,而我觉得这种偏见或许因为过于常见,所以也不再去细细追究背后的原因。确实,我有遇到大家臆想和猜测的许多“情节”。比如,我曾听说过我的中国同学有在纽约被黑人持枪抢走钱包,也有身边的非裔队友因为卷入芝加哥街头的帮派枪战而受伤。不过我们既不是非裔群体的一份子,那就永远没有权利去说,我们已经“看透了这群人”,毕竟他们“这群人”,其实有着千百种面孔。
在我的经历中,我确实得到了太多的非裔朋友,同学和教练的支持,他们在我沮丧时为我加油打气,在我创作灵感枯竭时帮我想到新的思路。或许我比较幸运,但无法调和的矛盾实属罕见,反而睦共处才是我们相处的常态。虽然自已经回国几年,但我和这几个朋友从未断过联系。
我的队友们也是和同在一个兄弟会的舍友
我希望我的故事可以剔除一些针对他们的恶意,我们不应该因种族产生偏见,而是选择去根据人或事进行独立的判断。白人有坏的,非裔有坏的,甚至连我们自己人有时也觉得无法互相理解。我的非裔朋友们确实让我看到了美国的另一面,在美国生活的另一种样貌,认识五湖四海的良师益友,自己也算是自己“赚到了”。
我们的故事,我们的历史,需要被讲述,被传播。欢迎加入《美国华人杂谈·华人口述史计划》。你可以投稿给我们到 ChineseAmericanChat@gmail.com,或者留下你的联系方式。
他们的讲述:
在美国做警察有多危险?为什么我们需要更多亚裔警察?|华人口述史
25年前只有148美元的我,现在阿拉斯加建起了最大的精神服务中心 | 华人口述史计划
相关阅读:
亚裔的“模范族裔”神话是如何诞生的?|《亚裔美国人》纪录片系列
事实核查|为什么亚裔更容易受到其他少数族裔的攻击?7个关于"模范少数族裔"的苦涩事实
关于 SB82法案, 大规模监禁不是让我们社区更安全的解决方案